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同質化社會的快樂

現在很多人(大部份都是以前「亞洲四小龍」香港、日本、台灣及美國,其他地方,我不知道)都說以前50年代到90年代,是以前最好的年代,亦是最多人懷念的年代。


當然,他們懷念的是經濟高增長、政府大有為及社會的普遍快樂。

1. 經濟高增長:
    
    這個很容易解答,因為以前都是落後國家,當工業化革命來到後,自然很多人都有工作做、錢亦比較上容易賺取。

以前的經濟增長是每年7%以上,自然很多人都很開心。但來到後工業化時期,每年的經濟增長只有2%或以下。

我曾經看過一份經濟學家寫文章,內容大概是說。他說,他不明白為何那麼多人會不喜歡現在這個時期和現在的政府?他說,經濟增長有一個衰退期,一個國家總不能長期維持一個高的增長。當踏入後工業時期,經濟高增長開始下降,到了一個可以平穩的低增長,每年都有2-3%增長,已經算是不錯。

這就能解釋現在的人,還停留在以前的年代。對於以前和現在的落差,做成自己及社會的心理不平衡。

2. 政府大有為

我們都知道,以前這些國家大部份都是威權政治,所以要實行及調整一些大政策時,相對上比較容易;而現在這些國家大部份成為民國家後,很多一些大政策都需要通過政府、國會與人民達成一個共識,才能執行。

以上兩個問題,相對上比較容易處理。
最後的一個比較難處理。

3.   社會的普遍快樂(我會分開兩部份來討論)

第一部份:

由於落後國家,還未受到了資本主義及經濟高增長的衝擊,所以會保留鄰里模式的社區和社會和諧。

以前常聽說的,甚麼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鄰里上的互相幫助精神或是開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都是以前常說的話。

但自從前工業革命進入工業革命到後工業革命,這三時期。剛才所說的鄰里之情與社會和諧,都給資本主義及高低經濟增長的意識形態所慢慢地磨滅。

大家都只著重追求競爭,使社會變成不穩定結構;亦使鄰里之情磨滅,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住在旁邊的鄰居,到底姓甚名誰。(當然現在社區的和諧,只可以在不太發達的社區、農村及鄉鎮才能找到)

第二部份:

自進入很工業革命及全球化的影響,由於以前的物質並不充裕,所以比較之心沒有以前那麼大。

但到了現在,出現了物質化過剩、社會上之間的財富到了普遍上的富裕(雖然還是存在著貧富懸殊,但對比以前,財富的增長還是提升了很多),及全球化下,所有的資資已不再是與同國家的人競爭,而是走向全球來競爭,技術移民,及躍升的門檻明顯上提高了不少。

當富人與相對上貧窮的人(包括中產及低下階層),在物質上趨向同質化,即能夠購買富人玩意的門檻有所降低,我舉幾個例子,富人能夠擁有iPhone,現在我們也能夠擁有;汽車、玩具及書籍亦如是。

當我們的社會同質化程度愈高,社會越不穩定,因為在物質上沒有了比較。

心理學有一句說話:為甚麼人民會開心,因為有了比較之心。

當物質再也沒有了比較之後,人們就會開始比較或爭取其他東西,尤是非物質的,例如民主、思想、藝術等。

綜合以上三種—原因,1. 經濟高增長、2. 政府大有為及3. 社會的普遍快樂

我就發現,為甚麼現在的人民不比以前來得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