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圍城 - 文學性小說報告


圍城

文學性小說報告

鄒建浩

導讀

其實一開始老師要我們選一本文學性小說作報告的時候,我的腦海突然一片空白,原本想了很多的小說都變得毫無頭緒,究竟要西洋文學還是中國文學?西洋的我看多了,我對我自己說,今次應該選一本中國的文學性小說,因為從我的學習歷程中,原來發現我從來都沒有認真看過一本現代的中國文學性小說。我不看是因為我不敢看,中國的文學小說比西洋文學小說的易讀性比較難,感覺較高深,即使行文流暢,在用字上比較專注長話短說,整篇的佈局來得嚴肅(如魯迅的《吶喊》、老舍的《駱駝祥子》),令我不敢仰視。我需要克服這個困難。

第二誘因,亦是我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我留意到這本書最重要所說你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去」這句話所觸動。這句話到底書裡面想說甚麼、作者到底想藉著這本書或這句話想說甚麼;到底和我想的會不會有出入?希望看完這本書後可以得到答案。

衍生出另一個理由,我選《圍城》原本是想借用書裏一句著名的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去」而抒發我對現今世界的看法,或批評、或感嘆。

這一部作品其實譬給我極大的震撼,完全癲覆我對現代中國文學固有的觀感,像魯迅那些文章極俱嚴肅,讀起有強大的心理壓力,讓人有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文章結構札實、行文簡潔有力的感覺。

這一本,完全給人相反的感覺,令人另眼相看。初遇《圍城》,光看書名以為是一本很沉重、黑暗、淒美(像金庸的《連城訣》)的故事,萬萬想不到竟然是一本生動可愛的愛情故事,完全沒有舊式現代小說的典雅

讀過幾頁,文筆生動逼真,整篇文章跳脫活潑,完全沒有古老的感覺,反之像香港70年代的純樸和優雅的社會風格。從沒有想過是那個年代可以寫出來。


《圍城》跟序一樣,的確符合作者寫書的理念在寫當時中國某一部份社會、某一部份人物,同時又像一面眾生鏡,照著中國文化所形成的各類人,包含傳統的、接受過西方教育的、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的。亦看得出錢先生在描寫當時生活見到的實況

我不是研究文學的人,或是學識粗淺,我並不全然可以窺探到全書的深層意義,只有半點。

有時我會覺得文學性小說除了表現作者的修辭技巧外,還會想表達自己一些想法,《圍城》正是如此。從褚慎明道出他朋友引用英國古話的一句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去;所以結以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再從蘇文紈口中道出法國的古話:「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eresse assiégée(法語指圍城,想是法語版的《圍城》亦應該用這個詞作書名),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這句應該是引用法國諺語「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Le mariage est 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 ceux qui sont dehors veulent y entrer,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ir.)。我閱過不同的書評,他們認為這句話曾在小說中出現,也是本書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認為這是本書的主旨,精鍊地總結了生活中人們的一種心態。後來「圍城」一詞也經常被人們引用,作為這種心態的代名詞。對於前述部份,我跟普遍人認為一樣,表示同意;但後述部份,我還不太認同,還在考慮中,我想如果說是「圍城」一詞被用作心態的代名詞,還不如說成借用這句話來表達對人和事的一些借鏡來得恰當。

先不要說小說人物代表甚麼,暫且先說全書的總論。全書的情節,除了可以體現中國社會的實況,如像歷史般訴說當時上海租界的不公平事、鄉村與城市的比較、傳統中國思想與西學浪漫新浪潮的矛盾,亦不得不佩服錢先生的見多識廣,學貫中西,不停借用人物來引用中外的諺語及詩句。全書以方鴻漸為中心,借用法國諺語以道出書中人物的愛情如像迷宮般迷失,想愛卻不能愛,不想愛的卻全衝進來,最後每一個都因為小誤會而分開,或憎恨、或後悔、或慨歎,顯出對愛情的無奈感,明明想掌控卻掌控不了,彷彿給天以一生作單位被捉弄,玩耍在五指之內,如《西遊記》般孫悟空在天界被如來佛祖以手掌為限戲弄,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的「吶喊」,如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般。尤如一部黑色幽默的電影,每一段的愛情從頭到尾不停放映,最後愛情無疾而終。人生不可能沒有愛情,亦離不開愛情,最大的諷刺莫過於此了!欲哭無淚這詞最能表達對生活、愛情、家庭的無助而吶吶作為寫照。

無可否認,《圍城》是一部貫徹悲劇的劇本,但從方鴻漸你心路歷程,我卻看出他是一位「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甚麼叫「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簡單來說,在過程中或結局,遭受挫折、或悲觀、或不盡如人意、或是一個很差的結局,但每一次即使壞到了極點,都會積極的面對,即使氣餒也不放棄,從容不逼,像重生一樣,對未來雖然可能不太能看見將來,但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不停的前進,奮鬥!當走到某一刻,可能望見新的出路;回頭看,以前的經歷可能是對自己有很好的經驗,從中不停磨練自己的鬥志。有幾個詞亦有相同的作用,「屢戰屢敗」、「船到橋頭自然直」。已故蘋果公司主席賈伯斯說過:「你不能預先把人生點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日後回顧時才能這樣做。你要相信這些點滴總有一天會連繫起來,並必須相信某些東西,如勇氣、命運、生命或因緣等。這做法從來沒有令我失望,更令我的人生變得不同。」當然我們看完整個故事後會得出結論,但如果代入他的生命中,會發現他在那一刻真的會很迷惘,很想有人告訴他未來可以怎麼選擇,自唐曉芙的分離、由上海到三閭大學途中、到在三閭大學的經歷尤甚。

不過有時我亦會覺得,文學小說除了寫修辭與情節外,其實移除掉小說中的情節,留下的,我想更是作者本身想表達出來的想法。無可置疑,《圍城》的確借用前段提及的法國諺語作為小說的愛情觀,但難道這句說話只能形容愛情嗎?我想不然,我覺得還有很多的用法可以應用。在生活上,每一件事情都好像做了會後悔,但不做又會更後悔,對於怎應決擇,如迷宮般兜兜轉轉,想找到一個出口逃離;又如理想與現實不相符,這種心態某種程度上是「渴望得到(某種東西),得到後又失望」,每一個情況都可以遇到,可惜的是,是人生必經歷的事,逃避不了。圍城又可以說成陷入困局,陷入四面沒有門的牆,又如「賽局理論」般?

《圍城》這本愛情小說,要比現在的愛情小說在修辭、用字及橋段平實得多,沒有現代的來得花俏,但好像寫得每個人的機心都很重,像每個人都各懷鬼胎。我不知道這是不是舊式愛情小說的怖局,還是錢先生的別有用心,但好顯現是在寫當代中國的人。雖然描寫細膩及機心重,能夠使角色更鮮明及立體,更像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存在的與我之間。我覺得雖然成書日期在1947年,離現在距64年,這本書有一個時間及地域的普遍跨越性,不只適合當時,更可以適用至現在,或極端到自有人類開始就已經不停重複發生,雖然故事主軸在中國,但難道外國可以避免嗎?從總體人性上,由古至今,好像沒有太大變化,變的是時間的流逝,難道人類一開始就沒有進步過?難道物競天擇的基因從沒消失過?

結局與問題集

對於最後方鴻漸最後的結局

書中最後描寫鴻漸道:「不知不覺中黑地昏天合攏、裹緊,像滅盡燈火的夜,他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饑餓像鑷子要鑷破他的昏迷,他潛意識擋住它。漸漸這鑷子鬆了、鈍了,他的睡也堅實得鑷不破了,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本。」究竟他是累透無力再起的昏睡,還是已累透無力再面對一切而在睡夢中安祥的死去?
如果是累透無力再起的昏睡,還是有跡可尋。最後鴻漸不是與柔嘉鬧翻盛著怒氣走出門,可惜沒有錢包在身,帶累餓著肚子在街道上遊蕩嗎?我覺得全書看到最尾,他經歷過那麼多次的悲憤,這次最為激烈。至於鴻漸走出門口前最後對柔嘉的說話:「你狠,啊!你鬧得你家裡人知道不夠,還要鬧得鄰舍全知道;你新學會潑辣不要面子,我還想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你老師來了再學點新的本領,你真是個好學生,學會了就用!你替我警告她,我饒她這一次。以後她再來教壞你,我會上門找她去,別以為我會怕她。李媽,姑太太來,別專說我的錯,你親眼瞧見的是誰打誰。」這一段作為他一生的寫照,除了能夠表達出他脾氣暴燥、愛面子與自卑外,更能體現出真的憤怒到極點。不用說脾氣暴燥與愛面子,這是天生的,無可改變。但自卑......他一生都活在別人的影子下,像為別人而活,完全沒有主導權與話語權,用現代的話語就是:老婆奴!背著放洋回國留學生的包袱,活在方遯翁夫婦及其家人、周氏夫婦、趙辛楣、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這些人底下,他的人生任由各人擺佈。用電影的語言解釋,就是以近距離對焦在各上述提過的人物中間,人群從他們身旁快速的朦糊化略過,鴻漸人化作撲克牌,不停在紙牌內正面拍打,卻怎麼都走不出去,不由自主地給風亂吹到逐個逐個人物身上依附,每個人物當被紙牌依附在其身上,都轉過頭後面,拍掉肩膀上的紙牌到下一個。比喻困在籠子裡的鴻漸,任由風作決定黏附在誰人身上,卻沒有控制權。

他父親方遯翁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並過繼給周氏夫婦。周氏夫婦以他的財力送到國外念書。兩異姓夫婦期望能考取功名回來有一番成就,自己亦能添兒子的光。可惜他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唯有買下一大學的博士學位畢業證書,好有交代。最後還要應付方氏家族的鬧爭。

蘇文紈樣貌姣好,真正的外國大學博士畢業,她自大自戀、妒嫉心重,我覺得她會夢想把世界所有男人做她的裙下之臣,把辛眉和鴻漸兩人玩得團團轉,不過有時是鴻漸自己找自己麻煩。唐曉芙美麗動人、冰雪聰明,鬼主意多的是,極像金庸小說裡的黃蓉,可比她多了一份嬌柔矜持,最後因種種小誤會加上來及文紈煽動而分開。

趙辛眉少年老成,常以政治家的口吻去想和回答,雖然他真的是政治家。他有能力、有主見、幽默、豁達,講義氣明事理,講分寸但痴情。同情鴻漸與他同病相連,亦是鴻漸最依賴的人,不過我整天都覺得他所說的話與現實的常常有些少出入,而令到鴻漸的心理壓力與日俱增。

方鴻漸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薰陶在西式新的浪漫思潮底下,要不然為何會有:「為甚麼好的女孩全有父親」這一句出現,是傳統與自由戀愛的對壘;他的戀愛史如像迷霧般夢幻。方鴻漸的思想性格可能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

各人對他的期望與現實的生活形成強烈的反比,,此種壓力下他仍能輕鬆過活,自我安慰,有時可能要屈就一下自己忍受著。 可為埋藏不少伏筆。

方鴻漸回想起來,為了應付上述的情況,其實已經疲累不堪,心力交瘁,再沒有心力可以力敵、可以面對。累透無力再起的昏睡,順利成章變成合情合理的理由。


如果是睡夢中安祥的死去,配合上段的分析,經過一年時間的折磨。在與柔嘉吵架完後,鴻漸走出門,錢先生就寫道:「神經麻木不覺得冷,意識裡只有左頰發盪。頭腦裡,情思瀰漫紛亂像個北風飄雪的天空;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著,身心遲鈍得發不出急,生不出氣。」這裡表現出對柔嘉已經覺得後悔及下了氣,其後陸太太的出現,又使平靜了的他再一次激動過,悲憤交集,這次真的用了最後一口氣回應,拖著疲累的身軀進入沉睡!雖然他想過無數的借口避開她,但我認為是下不了一噎氣,最終還是會帶著自責的心回到柔嘉的懷抱,不竟兩人都是兩夫婦,經歷過風雨。可是在睡夢中也想著要追回並回憶起與她的種種片段,身體卻承受不了情感的快速轉換及早已累透的心靈和身軀,慢慢的在已融入潛意識的睡夢中,安祥的死去,臉上還帶有一絲絲甜蜜的笑容。

我想,在睡夢中安祥的死去會是我遍向的結局,亦是我覺得最理想,最完美的結局,了結了方鴻漸短暫的一生,還可以很合襯地配合書中最後一段:「那只祖傳的老鐘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噹、噹、噹、噹、噹、噹」響了六下。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徒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裡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句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再配上:「現實如夢幻泡影,究竟是我幻化成蝶,還是蝶幻化成我」,以順暢的串連一起作鴻漸一生總結。更能使《圍城》作更高層次的昇華。他的生存,活像食物鏈般,永遠在鏈的最下層,給鏈的上層吃掉!這可能是最創新、獨到的見解。

對於孫柔嘉的結局
孫柔嘉回到娘家暫住幾天,想大家下了氣後,躊躇著等鴻漸接自己回家,腦海裡回憶兩人的初相識。過了兩天,接了陸太太的電話,有如晴天霹靂,聽到鴻漸倒臥在沙發上靜靜的離去,她萬料不到兩天前的吵架,是最後一次感受到他的餘溫。柔嘉癱倒在冰冷的地板上,兩眼發紅,如暴風雨的前夕一樣靜默。窗外由灰轉黑,開始下起大雨,行人紛紛把傘撐起,彷彿連天都一樣與她分擔憂傷!

對於唐曉芙的結局
    約干年後,在文紈的口中得知鴻漸已離世,走到墓園,眼看著他的姓名、他的生辰,聲淚俱下,軟伏在草地,原來最愛的還是他,懊悔當初的矜持,不等他來就追上去,反問自己為何把對他的愛,抑壓的藏在內心,扮裝堅強。鴻漸的離去,使她終生不溺的愛轉化成終生不嫁,對他唯有留下一點點的思念!

「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或許這是最活生生的,對愛情的證明。

孔了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孫中山說過:「做學問,不可以不求甚解」
對於我,不明白就是要問出來,以下就是有幾個不明瞭的地方

對於方鴻漸的問題:
其實他對於柔嘉到底有沒有愛意?好感還是會有的。從種種跡象看來,我覺得是長久以來對她的愛護轉成愛意。雖然到後期有表示過對她的愛,但我覺得這種愛並不堅固,是假裝出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他們要求訂婚的情節有點兒兒戲,怎麼可以給李梅亭及陸子瀟走過來發現就訂婚?

對於唐曉芙的問題:
我覺得書中到最後應該簡略的交代她。

對於趙辛眉的問題
他與汪太太的關係,我真的在書中猜不到一點端兒出來,極像一件神秘書件,突然冒出來。

讀完這本書,真的令我對中國文學改觀,越來越喜歡把這書把玩。周星馳說過:「我拍的戲全都是悲劇,你們為何會笑?」這句話值得嘴嚼回味。另外有認為這是作者賣弄文字,語言顯得尖酸刻薄的作品,我倒同意語言顯得尖酸刻薄的,但不認同作者在玩文字遊戲。

其實難道這香港電影《無間道》不也是正在探討這個問題嗎?

對於中國大陸的百度百科對《圍城》及其人物的描述及深層次分析和資料的齊全度想比(http://baike.baidu.com/view/643141.htm?func=retitle),我的與他簡直差天共地,這裡我想表明,我絕沒有抄襲及參考的意圖,我的觀點全是我自己想出來,不過識英雄,重英雄,我亦很樂意與大家分享、研究,從中對比我與他的觀點,增長見識與智慧。

剛剛想起,香港有一套電視劇叫《建築有情天》是TVB(無線電視有限公司拍攝),由方中信、伍詠薇楊怡主演,劇裡的情節與結局;香港樂隊亦有一首歌叫「光輝歲月」,雖然這首原意是表達對黑人在這個世界,因為膚色的關係而飽受歧視,但我想借用某幾句歌詞帶出方鴻漸遭受愛情打擊後,還是對愛情充滿憧憬:「年月把擁有變做失去,
疲倦的雙眼帶著期望,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傍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問誰又能做到」我想這幾句最為貼切,可能:「鐘聲響起歸家的信號,在他生命裡,彷彿帶點唏噓」更甚能與故事結局互相呼應,亦帶有「圍城」的餘韻在內,令人不勝唏噓

原本是想把《圍城》、《基度山恩復仇記》、《科學怪人》、《動物農莊》,連合一起作一個總分析,探討對於人性的黑暗。這幾本都是世界經典文學的表表者,所以應該可以對人性作一個很好的討論及參考,但我們不可以忘記到底都是文學作品,還是不能和現實劃上等號。奈何課業繁重,而先完成《圍城》,但我不會放棄,將在不久的將來達成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