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網絡 - 傳統報業之未來


網絡 - 傳統報業之未來

最近,在報業界最轟動的新聞就是 Amazon 亞馬遜收購《華盛頓郵報》,亞馬遜創辦人暨執行長貝佐斯(Jeffrey Bezos)預言傳統報業將會在20年內消失。

我卻有些不同的看法 !!

傳統報業並不會真的消失,但紙本的將會消失!

我所說的是,紙本將會由電腦紙取代,而我所說的電子紙,是LG等在研發的彎曲屏幕,並有觸碰功能。

我的理想的未來報紙,

1. 是現在報紙的尺寸並不會因此而改變

2. 像現在報紙一樣,可以折疊

3. 有觸碰功能

4. 有網絡

網絡新聞並不會因此替代報業,不境,它還是有其價值性。

或者說,普通讀者可能會看免費報紙或網絡新聞,

但知識份子,並不會太會看,因為內容並沒有太高的可讀性及價值。


【轉載自 - 王于漸中港評論】貧困、跨代社會流動力與人力資本投資

在發達國家的富裕社會,愈來愈多人質疑經濟增長的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s)未能惠及貧者,但上週我已在本欄提出確鑿證據,印證經濟增長及全球化趨勢對減貧實大有裨益,在發展中國家作用尤其明顯;而貧困問題在發達國家仍是揮之不去,又有甚麼原因?

在這些社會裡,人力資本投資對帶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而個人的終身收入與財富,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力資本投資。社會上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均,顯然源自人力資本分配不均。因此,如何處理人力資本投資對於現今世界促進經濟增長及減貧的作用舉足輕重,香港自然也不例外。

不少發達國家的家庭及個人收入不均現象有增加跡象,已有充分研究數據可以為證,毋庸置疑;鮮為人知的是原因所在。據我個人推斷,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在於:一、重返校園學習或進修其他技能蔚然成風;二、長者住戶數目隨著人口老化而激增;三、單親住戶數目隨著離婚率上升而大增;四、入息補助計畫日趨普及,引致部分人寧願轉打散工。可惜香港尚未有相關數據或實證可供參考。篇幅所限,下文將集中討論人力資本此一議題。

先天不均 後天補足

能夠累積多少人力資本,取決於個人所稟賦的能力及面對的機遇。能力較高,投資在人力資本相對較多;機遇較少,人力資本上的投資則自然較少。能力往往關乎個人的遺傳稟賦,而在大部分社會,機遇都與父母收入、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此外,人力資本投資過程中所涉及的相關成本及科技,亦可能放大能力及機遇對收入及財富分配所產生的效應。

教育經費主要分兩大類。第一類是直接支出費用,包括學費、交通費、書簿費、計算機及其他相關開支;第二類是因無工作收入而造成的間接支出。求學往往不能兼顧工作,因而被迫放棄收入;這對窮等人家帶來的損失特別嚴重,因為往往需靠子女幫補家計。由於只有較年長的子女才需選擇是否為求學而放棄工作,故只有他們才會牽涉放棄收入的代價。

【轉載自 - 王于漸中港評論】貧困、財富不均、跨代社會流動力與資本巿場不完善性

1981年至2010年期間,全球經濟迅速增長,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81年發展中國家人口中,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的窮人比例高佔50%;及至2010年,雖然此等國家人口增加達59%,窮人比例卻減至21%。由此可見,期間全球窮人數量大減,主要得力於迅速全球化環境中的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有助扶貧,正是視增長為滅貧良方的信念癥結。但要全面發揮市場力量,順應全球化趨勢,則還須發展中國家政府推行經濟開放與改革方能成事。

全球化趨勢加深財富分配不均或貧富懸殊之說雖然時有所聞,但到底是否由此導致各地貧者的經濟狀況真正轉趨惡化?當然,在經濟增長與全球化趨勢的助力下,發展中國家仍難免有部分貧苦大眾的生活條件實質轉差,但不會是普遍狀況,否則世銀的研究結果就不會顯示全球貧窮比例在過去三十年間銳減。

增長濟貧 不均難免

即使社會上不論貧富均能從全球化大趨勢中受惠,但富者所得卻遠勝貧者,因此,即使貧者的經濟條件已見改善,但財富分配不均情況依然日趨上升。本文將重點探討其成因及對策;分析人力資本在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以及「資本市場不完善性」(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所帶來的挑戰。

財富分配不均日益上升,對社會階層流動性(social mobility)造成障礙,低下階層向上流動機會受壓,令人感覺希望幻滅甚或絕望,往往引致嚴重政治後果。話雖如此,近三十年來世界各國在扶貧方面所取得的長足進展卻也不容忽視。經濟增長有助解決貧困問題,足證開放經濟市場行之有效,皆因開放市場具備改善部分阻礙低下階層脫貧的「資本市場不完善性」。但要達致以上成果,還有賴政府制訂相應政策。

【轉載自 - RainReader's Nostalgia】上下對照,有點感慨...

星期二, 8月 27, 2013

上下對照,有點感慨...





賴比瑞亞的教育部長日前吃驚又感傷的說:「我非常震驚,而且難以相信今年竟然沒有一位考生通過大學入學考試」

這個國家沒有太多大學,其中冠上國名的「賴比瑞亞大學」是該國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歷史傳統的學校,但今年超過二萬五千名的中學畢業生應試,竟然沒有半個人通過測試。

該國現任總統,也是 2011 年諾貝爾獎得主的 Ellen Johnson Sirleaf 感傷該國因為長時間的內戰,教育系統依舊處於混亂、偏遠地區的設備與師資都嚴重缺乏,連課本數量都不足,導致教育品質低落,但今年是該國第一次是沒有學生通過大學測試;也就是說,呃,今年沒有大一新鮮人了。他和教育部長對此都感到羞愧與難過,並將努力恢復該國的教育。

嗯,要不要來台灣?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frica-23843578
---

大學退場 學者把脈「50所差不多」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53&pno=0)

台灣到底要淘汰多少大學,才是最適規模?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指出,歐美先進國家平均約一百萬人才設一所大學,人口約八百萬的以色列,也不過八所大學,但都辦得很好;香港更是如此,也因經費集中,教授薪水可以是台灣三到四倍,能吸引頂尖學者任教。

【轉載自 -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2013年9月1日星期日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標題很聳動,但是我會很嚴謹地分析給你看:22K 的背後代表台灣人遠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2013教育影展教育?教育! 邀我在 10/6去演講,他們請我挑兩部作為演講對話的起點我先看了其中一部加拿大的紀錄片Generation Jobless》(無業世代),非常震撼!加拿大的大學畢業生失業和低度就業的問題也很嚴重: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到餐廳端盤子,看不到未來;還有大學生為了卡位,開始到公司上班,職稱是「實習生」,薪資「零」,而且這樣的工作還有人搶破頭。我的震撼是因為想起跟孫女兒的一段對話。
       孫女兒曾經問我英國的奴隸販賣史,我怕她不知道何謂「奴隸」,就先問她:「你知道什麼叫奴隸嗎」?她說:「知道,老師有解釋過,奴隸就是要工作,但是沒有工資。」
       比起來,無薪的「實習生」比奴隸還不如──奴隸雖然也沒有工資,但是至少老闆要負責他們的飲食起居和醫藥;而無薪的「實習生」卻一切要自理。

       你可以說:無薪的「實習生」是自願工作,而奴隸是被迫工作,所以不可以把無薪的「實習生」跟奴隸並比。但是,林肯剛解放黑奴的時候,南方黑奴也是生怕找不到工作,而寧可「自願」去當奴隸啊!我們需要有分析「奴隸制」的新概念架構。

【轉載自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奴隸如何學會心甘情願地服從

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奴隸如何學會心甘情願地服從

    【註】請先看前一篇文章〈臺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再看這一篇。

       前一篇舉出具體證據來證明:台灣居於統治地位的少數財團是靠剝削員工的薪水和賺取政府租稅補貼來增加財富,他們賺的是國人的錢,而韓國財團賺的是外國人的錢。因此,臺灣人遠比韓國人更像奴隸。但是,在21世紀怎麼還有可能維持這麼鮮明的剝削與奴隸?
       傅科說:剝削從來不曾消失,只是技術愈來愈發達,愈來愈隱微難察而已。在21世紀,壟斷是以遠比20世紀更隱微難察的方式存在:它靠資本優勢來消滅競爭者(而資本優勢來自政商關係與公股銀行的超低利貸款,或者資本免稅以加速資本累積,或者資本不扣遺產稅來達到資本優勢的世襲),它靠租稅獎勵條例與科學園區的各種優惠制度來阻絕新興企業家的挑戰,它靠通路與廣告壟斷來阻絕新興商品的挑戰(而背後是靠資本優勢在維繫通路與廣告壟斷),它靠財務優勢來擊垮創新者的成本優勢(而財務優勢來自於公股銀行低利貸款,私人銀行小蝦米超低價吞掉公有銀行的大鯨魚),它靠智慧財產權來消滅競爭者,它靠立法來阻絕國外的競爭者,……。
       奴隸制度可以維繫,還需要一整套論述讓被奴隸者心甘情願,同時讓壓榨別人的心安理得。

【轉載自WIRED】愛用蘋果產品的人比較自戀?

愛用蘋果產品的人比較自戀?

By Jasper Hsu   | 2 九月 2013
早期的電腦廣告很少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使用者的心理與電腦是獨立個體,合作後才能完成任務。
不過,這個情況在2002年時出現改變,當時名為「櫥窗」的iMac廣告中加入大量電腦與人互動的元素,表達使用者與電腦已經融為一體,是人類能力的延伸,或「外掛程式」。
片中的男主角被櫥窗內的iMac電腦深深吸引,正如希臘神話裡迷戀自己倒影的自戀少年納西瑟斯(Narcissus),專注著盯著電腦的男子其實也陷入一種自我崇拜的情緒。
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客座教授羅賓森(Brett T. Robinson),在他的著作Appletopia中指出,廣告中的將電腦看作一個分離的個體,但電腦卻像照鏡子搬回應他的一舉一動,裡面的電腦象徵了人類思想、溝通和記憶的延伸。

[轉貼] 台灣許大談 iPhone 5s

即使純就手機本身的硬體而言,Apple 依舊是智慧型手機的領導廠商

我們不妨來看看,過去這一年來,Android 陣營的硬體規格創新到底有哪些具體的成就?除了兩大晶片組廠商(高通與聯發科)不斷核心數,雙核,四核,八核,在互相競爭與爭吵之外,有什麼進展嗎?

然後一些「規格控」們,除了像PC 時代,沈溺於自慰式的跑 Benchmark 高分來覺得自己的手機規格很高檔之外,根本講不出這些多出來的核心到底該如何利用,也說不出這些分數到底和手機的功能有什麼關係。

然後,沒什麼創新的 iPhone5S 告訴大家,64bit CPU + GPU + MPU 才是下一代智慧型手機的典範架構。問題是,改這幾項,並不是像增加核心那麼簡單。從作業系統核心,開發工具,編譯器,韌體 ,Lib, API...樣樣都要配合才有用...

5S之指紋認證 - ID Touch 的迷思

自Apple 2013發佈會道出新的iPhone 5s 有了指紋認證 ID Touch 之後,我聽了很多不同人的心聲及研究,都說出很多 ID Touch的優點及缺點。

我卻有一些想法 ~~

ID Touch 對我來說,當然好,因為常常開機或買App都不用打密碼,那麼麻煩。

當然亦有人擔心用了之後,會有人盜竊指紋,而提取裡面的資料。

但我在想,世界本來就沒有真正安全的保安系統,只要是人做的,都有一定的破解方法或失誤,既然是這樣,又何必太過擔心呢?

密碼有3個方法:

1. 用密碼

2. 用指紋

3. 用密碼 + 指紋(如果有的話)

其實我真的不明白,人們到底擔心甚麼?

我是以大眾消費者角度,而不是以高層或商業機密用者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