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建黨偉業》觀後感


《建黨偉業》觀後感

前兩項以及胡適等人已有不少學者或歷史學家進行深入、激烈的辯論其優劣利弊,暫在這亦不必多作探討。這裡我想探討的為被人忽視及不為人知的辜鴻銘先生,專稱他為先生因為他很多觀點與我相類似。辜氏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至今這句話仍為我聽得津津樂道)由於他的言論在當時評為另類,至今亦如是,我不得不為他作個背景簡介,才顯出「清末怪傑」的謬論。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翻譯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著作甚鉅;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說法。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自稱「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氏令我最感興趣是其學習經歷及言論,「先習西學,後習中學,然後抨棄西學,弘揚中學」的觀點,由於他本身身份及學習經過譬為特殊,以致使他的觀點更富爭議性及啟發性。何以先習西學


鑑於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得到空前你成功,後期如胡適等人留流回國,見識到西方的治學精神與價值觀,提出基本的理念–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指「科學」Science)的新文化運動。揚言要抨棄中學改為西學、文言文改作白話文,中國價值觀改為西方價值;同時亦有眾多的人大力反對1 . 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為首的新儒學派 2 . 傳統保守的學者 3 . 辜鴻銘。


其實西方人帶來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指「科學」Science)到中國,是一套湛新的思維衝擊著儒家文化與帝制。長久以來,中國都以帝制治理國家,管治主要以官僚制度,人民難以有發言權。直到「民主」思想流入中國加上慈禧執政,推行錯誤的政策,導致民怨沸騰,逼使孫中山先生提出「共和」理念救國,使民眾認識民主所帶來的好處。其實有時我會這樣看這段歷史,民主思想是勢在必行在當時社會,民眾已經對朝廷再不信任,雖有維新改革和派出留學生,但百日後朝廷保守派驚怕自己的利益被損害,舊政重來,軍閥割據。為尋求新出路,眼見西方以民主壯大自己的國家,民眾生活被壓榨太久使抗拒的反彈力一觸即發,中國人亦覺得套用在中國身上或者未嘗是新嘗試。我會覺得有時平民的需求其實可以很簡單,不理誰當政,只要安居樂業得溫飽已很足夠。有流傳著一句話:「人首要解決問題是溫飽,解決溫飽後才有能力議論天下」。盡管在《論民主》一書說明民主可以 1.避免暴政 2.基本的權利 3.普遍的自由 4.自我的決定 5.保護基本的個人利益 6.政治平等,這些好處。雖民主可以自由選出不同政黨作為執政者,但並不保證選出最好,只是可以提供選擇的機會。聽起來好像很理想,但亦避免不了帶來的壞處,是我比較擔心的,書後亦有解釋
其實我們可以從文化衝突看到變化。中國文化遇見西方文化在歷史中不停找尋融合點,從西化東來可以看到開始厭棄中學,由是胡適等人全面西化,否定中國文化價值,到後來可以看到東西融合是最為可取,這裡不是考試、不是問答題,不須二擇其一。兩者需要找到站立的平衡點,不能偏向一方,是最符合現代世界的存在價值。
或者這樣說,任何歷史事件的偶發性,即使極微小都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互想影響),每一件微小事情加總上就是一件大事情,雖不能計算影響的威力有多大,但可以斷然說必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舉個例子,教育是一門人影響著另一人,一代影響一代人,花著一生的生命延續教育事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