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試論重新定義後的政治學定義與民主


試論重新定義後的政治學定義與民主


孫中山以醫救國、魯迅以文救國、我則以政治救國

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已有讀了政治學半年的時光,回想起從開頭只是為了理想而進入這個系,到現在是義無反顧的追隨著這條道路為學術、為實踐自己心中理想的政治而努力學習,我覺得是自豪的!最終的目標還是回到香港讀政治,搞政治。

最初給我強大讀政治學的動力是在2008年上映的日本電視劇–CHANGE,劇中的木村拓哉飾演一位小學老師因為家族的關係從而踏上他一無所知的從政之路,從不認識政治的他如何憑著自己的良心而實踐他理想中的政治而成被稱為有良心首相之稱的日本總理,及後利用自己的政治魅力及毅力改變有濃厚官僚色彩的政府及各黨的關係。連真實日本政府發言人都戲稱劇中的木村如果真的做首相,自己都會投票給他,民望一定超過80%。

對我來說,這套劇是勵志的,劇中木村所做的所有事,正是我理想中政府所應做的事。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正好是這套劇的總結。另外,亦看出現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影子,我想CHANGE這套劇名除了是認同奧巴馬所帶來的政治改革的希望,同時亦諷刺現時太過官僚化的日本政府,而寄予政府與人民改革的心,亦適用現時香港情況。

第二原因,為了實行理想中的政治,我必須要熟知各種政治理論、制度中的利與弊、所涉及的各種因素。目標遠大,達不到願景的制度相信很容易辦到,亦不需要深厚的學術知識,為使能夠提出一個合乎現實情況,既是理想又能付諸實行的制度。我想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努力學習政治學,從學習當中不停修正自己的固有觀念,而達到理論與實際並重的政治學家,供同樣希望有所變革的政治人才或想從政的自己,一起攜手努力改變香港社會,改變香港政府!


目前正研究: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文明
資本主義為何在東方得不到全面發展
非政府組織與中國墨家思想

半年中的政治學

半年的學習,慢慢開始窺探了政治學概論的全貌,原本雜亂無章的標題,常令人誤解政治與政治學的分別,開始掀開面紗!

剛開始,最令我感興趣是民主理論與共產主義這兩個題目,對民主理論感興趣不難理解,當今世界民主為大趨勢,香港亦以法治、民主與自由經濟著稱(雖然可能有些人會反對香港是民主的地方),我身為政治學者,當然更需要理解為何民主理論會瘋魔全球的原因、為何民主這概念會在500年間復闢、以及民主的優缺點。

共產主義更不用多說,共產主義從十九世紀西歐開始捲起世界的潮流,到現在漸漸頹棄;從西歐的工人運動、巴黎公社事件,到高峰十月革命、共產黨在中國成立,最後蘇聯解體、中國漸走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變遷,我想是更需要理解,因為從客觀上,每一個制度有大量人民支持,必定有它的原因,人民不會無緣無顧而追求一個新的或陌生的制度,當中必定發生了重大社會因素,使社會結構性地改變。套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一句話:「一個歷史的行進,其中每一個相續的運動都是為解決前一運動中的矛盾而出現的。」更能表明為何共產能在當時當道,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在批評,但並不能因為發生了上述的事件而抹殺它的優點。我覺得還是應該中立的、客觀的分析它的興衰因由。

避免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搜集足夠資料,配合獨立思考,起碼是我讀政治學了解世界的標準。

新政治學定義

隨著課程的進度,關於政治學的定義使我有另一角度的看法,梁裕康教授說明現今學術界並沒有統一對政治學的標準定義,卻有四個大方向。但我不滿足及接受梁教授與教科書中的解釋,最後我選擇自創新的定義–第五定義

1. 政治是政府的藝術          2. 政治是公共事務
3. 政治是妥協與共識          4. 政治是權力與資源的分配

第五定義–不是要否定政治學定義四大方向,而是補充上述的不足。簡單來說,從廣義來說:任何涉及人的事(2人或以上)都構成政治,從狹義來說:是以上4種政治的結合與社會之間的互動。

我發現上述4種定義,都不能夠單獨使每一個定義解釋政治學中的所有事,而只能夠做到為獨立事件對號入座,為個別事件選擇合適的定義進行配對。這是對現今政治學追求科學化與客觀化而有所衝突及產生矛盾。正如德國政治學家鄂蘭 (Hannah Arendt ) 把政治權力界定為「同心協力的行動」、美國歷史學家亞當斯 (Henry Adams) 將政治界定為「一群令人嫌惡者的有體系之組合」、本人使用教科書的作者Andrew Heywood對政治的定義「人們制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著有Political IdeologiesAn Introd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 ,明顯地在這裡已經產生了三種不同的定義,所以我認為既然沒有一個普遍性的接受方案,倒不如將上述4種定義,抽取每一定義的部份,然後加上特定條件重新組合,使新定義為政治學得到更靈活的發揮。

新的定義確實能夠為政治學帶來更好的靈活性,例如民主政治中人民透過選舉選出新的政府首長進行政治理,它同時包含4種定義,1. 既是一種政府的藝術 (透過集體決策的制定和執行,並對社會實施控制) ,2. 同時是公共事務 (是公共與私人的關係) ,3. 亦是妥協與共識 (選民需要與政黨進行談判、折衝,因為過程中政黨並不能取悅每一個選民,只能夠為大多數選民達成大部份的共識,使選民支持政黨) ,4. 更是權力的分配 (政黨為使能夠達成預期中的結果,政黨會在政府安排合適的人擔任職位或會重新修訂條例,使權力重新分配)

半年中的民主

原先我並沒有對民主理論產生好感,因為我看到兩件事情,1)在香港成長期間,看到香港政府(1997-2012)不能在其管治期間實行有效的行政政策,使衰退中的經濟與民生慢慢恢復元氣,致使令人懷疑是不是要走回英式管治模式進行有高度自主及權力執行政策;2)奉行民主與自由經濟的美國,即使奧巴馬提出一個良好的醫療改革 (在我心目中是一個好產物),亦遭到共和黨否決。,當然2件事情亦受到外部因素影響,例如金融風暴或天然環境影響等。

這2件事情使我不停思考民主雖然是人民統治的結果,但好像對於優秀的政策及執行力方面都比較弱一點,民主是不是真的一個良好的制度呢?

在民主理論的教授過程中,教授使用了道爾《論民主》(On Democracy ,Robert A. Dahl) 作為教科書,使我重新認識甚麼是民主。書中簡略地介紹民主的歷史,不同類型的民主,亦老實道出民主在其制度中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民主理論確實在現今社會中有它的優勢,亦避免暴政等問題,但我更感興趣如何消除民主制度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問題有太多而不一一列舉,我只抽其中幾個問題簡單探討)

  1. 經濟秩序:

市場資本主主義在民主國家中,看不出會有被取代的可能,美國在金融海潚前積極奉行美國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理論。爆發後,奧巴馬開始奉行凱因斯的經濟理論以及市場干預,歐盟亦開始跟上這個步調。這是不是說明資本主義在民主中受到挑戰?過度的放任自由是不是對民主進程有嚴重的影響?

我是比較偏向採納凱因斯的經濟理論,當經濟出現大規模的衰退或過熱時,政府作為最大的政治權力機關,亦只有政府有權力改變政策,所以是有責任防止經濟進一步下跌,然後再推行市場干預,例如降低各項稅率、增加基建、降低失業率等。隨著經濟復甦,政府逐漸減少市場干預,回到市場經濟,跟著經濟週期循環。

從上述論證中,還是有幾點需要注意!

政府推出何種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已在行政首長或政黨選舉中得出結果,至於提出改革是否合適或維持原本(鑑於合適這詞是一個同意詞並且是肯定對的意思),合適或贊同與否,雖然理論上人民根據本身的道德與理性會作出自認為正確的選擇,但是否是一個正確的決策,還是有其兩面性與盲點,下點再討論。

  1. 政治領導人:

這裡是指執政黨與黨的領袖,功能上暫不在這解釋,我只著眼於它的實際效果。假設一國家正深陷經濟衰退,領袖為使經濟進行改革,而削弱工會能夠左右其決策的影響力,但面對眾多反對聲中,領袖仍然一意孤行進行一系列經濟措施,因領袖深信只有經濟改革才能使經濟復甦。

問題在於,領袖為了取悅民眾進行妥協而擱置經濟改革還是深信自己的判斷及執政黨,不理民意,強行通過其改革?(預設其經濟改革後,取得空前的成功)

民主最大特色在於取得大多數同意為其支持意願,但有一個邏輯問題出現:多數人並不能因其為多數而正確,舉例說:在數學邏輯中1+1=2,並不能因為多數人同意而改為1+1=3,這是違反自然定律。當然這只能存在著自然哲學中,但人能不能夠適用呢?我想並不能直接套用,而只能夠借用這數學邏輯來說明多數人的同意並不代表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想這個問題是最難解決及最複習,在於政治的兩面性,當中亦包含了國會政治與行政架構等議題,我學識粗淺,不能一時三刻間提出方法解決,但最少有一樣可以肯定的是–領袖的意志力!

領袖的意志力–我相信是其成敗的最重要關鍵之一,無論遇到任何危難,都需要顯出高度的自信、鐵一般的意志、持之以行的毅力,力排眾議達至目的。整個問題以「鐵娘子」之稱的戴卓爾夫人 (Margaret Hilda Thatcher) 為其中參考例子,而我的論證與她就職時公開宣稱的目標是「果斷政府」的思想相類似。

總結

我相信這篇文章能夠呈現出,我並不惟懼於對學術權威的挑戰並且擁有獨立思考及批判能力,雖然修習半年,學識淺薄,對於議題的深入度及準確度還不能好好的論證,但我深信,未來學問提升,必定能寫出一篇有深度的文章,並為這兩個議題不斷的研究。

 有些人覺得現今政治是黑暗的,但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對這個社會充滿希望,我會利用我的政治學知識去改變世界。

容我在這裡獻上蘋果公司前執行長喬布斯的名言來形容我:「或許他們是別人眼裡的瘋子,但他們卻是我們眼中的天才。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