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轉載自 - 信報 香港高等教育的心態與前瞻

2015年3月9日

香港高等教育的心態與前瞻

與周邊地區相比,香港的大學數量不多、規模較小,入讀的學生人數也少,因此雖然政府GDP投入研發的比例相當低(約為大陸的2╱5、新加坡的1╱3、南韓的1╱5),但無論從大學師資或學生的角度衡量,人均分享的資源數額仍高。由於舊時英制官僚的運作,高薪養廉,待遇優渥,為香港吸引世界各地專家學者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當大陸、新加坡、南韓正快速提升高教質量,並策略性地調高大學教授待遇的時候,不免好奇,停滯不前的香港,除了曾經以高待遇吸引師資的優勢之外,目前已顯成效的高教能否持續?
香港具有許多優勢,在政府行政與行事準則等方面,社會開放、制度完備嚴謹、財務乾淨守成,算是特色。香港的大學在亞太地區嶄露頭角,但是與亞洲及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要努力些什麼?

對風險承受的保守態度
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要件,一言以蔽之,就是創新。剛巧,這正是香港嚴重欠缺的。推動創新,除了要克服社會對風險承受及恐懼失敗所持的保守態度,以及高教政策僵硬、資源投入不足之外,還須面對很多辦學所遭遇到的內在挑戰。
歷史證明,創新與時並進,不會有某個社會、某個國家在文化或科技領域永遠領先。高教現代化有必要把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具潛力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互相激發潛能。前沿思考的大學,必須更新課程,不要再因循九七之前把大學視為滿足人力市場需求的機器,盲目追求過時的學科或者重複陳舊的教研方式,罔顧作出可長可久的具體貢獻。
舉例來說,自從MIT推出OpenCourseWare網上服務後,許多世界各地的大學加盟MIT開放式課程網頁。大陸和台灣也有愈來愈多中文開放式課程公布上網,有些大學甚至透過網上平台對中學生開放大學先修課程。然則,香港對此國際趨勢做了多少應對措施,又或者有多少不採取行動的理據及措施?直到目前,僅由幾所大學各自試行,香港已經走慢了幾步!
少了創新,就少了創業。據統計,畢業生轉行轉工是常態,而個人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不可能涵蓋一生所從事的工作,因此,我們須要培養學生探索創新。
香港長於照章辦事,雖然算計無數,卻只求近利而拙於長遠思考。創新創業者必須敢於夢想,反思既有的文化價值;創新者在審視社會的價值觀之外,為社會指明方向,出謀劃策,執行活動。這些元素絕非墨守成規的往日情懷可以企及。
非常不幸的,香港繼續陳年作法,仍然只顧強調「人力資源」的規劃,而大大的忽視「人才挖掘」的計劃。為了不再繼續當現代社會的老二,這讓我想起了面表的會計只能平衡賬目,而只有創新導向(activities-based)的會計才是道理。
教育不扎根—沒人想解決的現實問題
有前任官員率團訪問外地,宣揚「港威」,自以為是亞洲的「國際教育樞紐」,引為笑談。為什麼呢?五年前香港的大學校園內正規的國際學生人數甚少——8個UGC資助的大學外籍生總數約千人,而今也僅約2000出頭,請問這究竟是哪種「教育樞紐」?大學生住宿學校是大學教育極其重要的一環,宣揚國際交流,卻又忽略幾乎所有本地大學都嚴重缺乏的學生宿舍,校園窄小,設施佔地擁擠,本地生尚且自顧不暇,如何「國際」?
雖然香港的大學評比尚且不錯,可是在動能上已然落後日本、南韓、新加坡、北京的清華、北大、台灣的台大等校。近兩年大陸申請就讀香港的大學人數,顯著下降,卻少有人察覺到此一變化,或者即使察覺也無意願了解其中的原委;當大陸的高等教育快步前進的時候,香港舉步維艱,算是不進則退的警訊。
理想的大學可以提高人文經濟發展的層級,而非社會的裝飾或附屬品,為駐足不前的政策背書。換句話說,如今勞動力水平已達穩定飽和的香港,有賴教研之助,帶動社會、增進文化與經濟成長的邊際效用。曾有主政官僚以買辦自居,輕教育、文化,主張以充裕的資金「購入」所須的專業人才和技術。這些人以為有錢萬事通,不思檢討現有的教研運作機制,是教育不扎根的典型殖民地心態!
創新、創意、創業?
大家應該同意香港正在變化,所以要順應時代,把眼光放開。可是,當我們要求年輕人把眼光放遠放大時,有否想到首先教研機構要把眼光放遠放大,要跨越語文,爭取往大陸、亞太及世界地區發展?同時,當我們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意的時候,高教機構有否想到先求自我創新創意?香港鄰近大陸,可是以我在美國高教科技界工作三十多年的觀察,香港與大陸的「心靈」距離、「文化相惜」距離,較美國與大陸的距離還要遙遠!
李安的《臥虎藏龍》成形於台灣,半途而廢於台灣;轉而求助經費支援於香港,香港將本求利,也看不出什麼端倪;最後獲美國公司的青睞,一拍即合,劇本經重修以適應西方口味之後,中國式的唯美古典武俠片,就此搭上荷里活的便車,揚名世界,得獎無數;除影碟以外,單是全球票房收益即達8億美元,《臥虎藏龍》為哥倫比亞影業帶來可觀回報。
有記者問我為何香港經濟繁華,獨缺創新,又少創業?當局為求安定、安心,為高等教育訂下各種框框,以便主觀分配大學的財政資源、規劃市場既有的「人力資源」、審視停滯又過時的大學定位……。當然,如此行事,安全,不出小亂,但如此作法,有違創新,料出大亂。舉個近例,香港科大的年輕畢業生研發遙控飛行攝影器,方出道就創造出年值10 億港元、未來可上看40億美金的產業,算是科大之光!然而,此一成形於香港的創業大餅,步着《臥虎藏龍》的軌跡,因深圳大力的支持而立業於深圳,就香港而言,難道不算是一個具諷刺又可惜的亂子嗎?
記者問我香港的大學有些什麼創意?政府與社會有必要改善本地創業環境,尊重教研專業,認可創意。否則,大學忙着滿足設下的教條,有誰認可大學的創意?又有誰會浪費時間,自找麻煩?
「香港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去?」系列.之十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